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西域—大汉故疆(2/3)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长期被匈奴占据的广袤西域,这时候也迎来了新的生机。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设立朔方、五原二郡,汉朝势力逐渐渗透到北方,对匈奴形成了全面压制,匈奴人不得不将重心西移,更加专注经营西域。

汉军剑指漠北、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匈奴仓皇逃窜,无力在河西走廊和汉军争锋,最终大汉帝国新置河西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像一把尖刀,只取匈奴心腹之处。

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造成政治上对西域的影响力也逐步削弱,西域诸国纷纷沿着张骞当年探明的道路,和泱泱天朝上国汉朝取得联系,表达了臣服之意,大汉的声威日益渗透到这些地区和国家,汉之文明教化影响着这些迥然不同的人文和传统,关于大汉的一切成为一种风尚。

这时候的西域,虽然没有完全归附汉朝,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奉大汉为宗主国了,还有一些国家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或者左右逢源。

到了西汉晚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继续顽抗,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汉匈双方在西域的拉锯战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西域几乎全境归附大汉,自此,千里西域成为大汉的附属之地、归化之民。汉军通行西域各国,可以就地筹粮调兵,就如同在自己的国家一样,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行使名义上的行政管理职权,但由于历史原因,更多的事物是地方自治。

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无疑是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汉朝,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汉元帝建昭三年,发生了一件名垂青史,鼓舞我大汉后人千万年的传奇故事:陈汤持汉皇节杖,就近调动西域诸属**队,奔袭三千里,一举全歼北匈奴,留下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强音,响彻世界史册。如同霍去病的战绩彪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辉煌的时刻,是建立在卫青一步一个脚印,重塑汉军军魂,创建大汉铁骑的基础上的。_

西域——我大汉的新疆域,在母亲的怀抱中安然从容,因此创造出了灿烂的商业文明和宽容的宗教氛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只可惜匈奴人的狼子野心从没有改变过,一旦汉朝内部出现纷争和困境,匈奴必然会趁虚而入,西域诸国又不得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汉军再次到来。

王莽‘乱’政时期,大汉面临内忧外患‘交’困的局面,实在无力顾及西北,西域诸国和中央王朝的联系被迫中断,屈服在蛮夷的‘淫’威之下。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北匈奴,窦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夺取伊吾卢,设置了宜禾都尉,并以班超为假(代)司马出使西域,。汉庭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最终西域诸国重怀抱。

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之下,活跃于西域及天山两麓的北匈奴逐渐瓦解,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避免灭族灭种的悲剧,匈奴开始离开故土,向西迁徙。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地跋涉,当它再次出现的时候,世界为之震动。公元四世纪中叶,上帝之鞭横扫欧洲。

汉章帝建初三年,西域都护班超携次子班勇登临‘阴’山,极目远望,‘阴’山南北皆为汉土,班超给儿子讲述着卫青的故事,感念其功前无古人,少年将军不解道:“卫青之功虽难掩,但儿读《史记》,觉得其行军作战远不如李广将军神奇。”

班超目视远方,半响,道:“卫青无需神话,因为长平侯本身就是神话!”

今天的新疆是清人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贴切。西域,从两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