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齐威王34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8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7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2思想渊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和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博简出现了大量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20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2]
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3]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2]《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这漫长的跨时空的浸润与沧桑流变,我们很难说自己所理解的孟子就是“真实”的孟子。
在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兴起的“疑古思潮”之后,人们对许多古书都产生怀疑,把孔子讲得只剩下一部《论语》还可以用。而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却指出:“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2]“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孔子真正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者叫哲学的易)完全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