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不及《左传》与《公羊》二传盛行。汉魏以来治《谷梁》学的有尹更始、唐固、廉信、徐邈等十余家。东晋时,范宁辑汉、魏、晋十余家旧说,撰《谷梁集解》,诸家旧说皆废。唐代杨士勋以范宁《集解》为主,撰《谷梁义疏》。清代以钟文烝《谷梁补注》(全名《春秋谷梁经传补注》)较为详明。”
4《谷梁传》
谷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谷梁传》则着重宣扬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谷梁传》在战国时一直是口耳相传的。据唐朝人的说法,最初传授《谷梁传》的,是一个名叫谷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说是曾受经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据后人考证,《谷梁传》中曾引“谷梁子曰”,竟然自己称引自己,书中还有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成为要较《公羊传》为晚。
5姓氏由来
1、出自以粮食作物为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后代子孙遂以谷粱为姓,后来谷字简化为谷字、粱字演变改成梁字,遂称为谷梁氏。
2、出自古代谷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叫古博陵的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城市叫谷梁城,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因为在古代“谷”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复姓就慢慢演变成单姓谷或单姓梁了。
本章已完成!